WFU

2017年3月31日

直腸癌手術可以不放引流管嗎?

作者:黃志生





引流管


手術的引流管在傳統上被認為有幾個功能: 

  • 引流:將多餘的血水、體液吸出來,避免形成感染。 
  • 監測:如果不幸有感染的情況發生,可以透過引流液的異常提前發現變化。 
  • 減壓:引流管形成的負壓環境可以讓傷口癒合的更好。 

直腸癌手術是種相對困難,且併發症較多的手術,面對這種高風險情況,外科醫師開完刀幾乎一定會在骨盆腔放引流管(有時候還放不只一條)。

然而,置放引流管並不是毫無缺點,諸如不適感以及活動上的不便,雖然不是大問題,但多少會影響病患恢復以及延長住院時間。也因此,有愈來愈多的醫療團隊想用科學實證來挑戰這項前輩留下來的傳統智慧。


實證研究


今天分享的論文出自2017年的 Annals of Surgery (impact factor: 8.569, ranking: Surgery 1/199), 來自法國的醫療團隊設計一個隨機分組實驗來檢視引流管是否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有這麼多的好處。

樣本:469 位直腸癌的病患隨機被分成兩組。

  • 實驗組:術後不放引流管。
  • 對照組:如往常在骨盆腔置放引流管。

比較兩組病患在術後三十天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

主要結果: 

  • 外科醫師最擔心的骨盆腔感染問題,包含吻合滲漏(anastomosis leakage)跟骨盆腔膿瘍(abscess)在兩組病人中沒有顯著差異(18.0% vs 16.1%)。 
  • 診斷骨盆腔感染的時間平均是在術後第七天,引流管早拔或晚拔跟有無發生感染無關。 

研究缺陷: 

  • 整體來看,這研究的病患骨盆腔感染率偏高,近兩成的病患接受了第二次手術處理併發症。細看手術方法,有將近一半的病人接受了hand sewn method (coloanal anastomosis and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表示病患的腫瘤位置偏低,手術困難度確實很高、較高的併發症率可以理解。 
  • 移除引流管的時間平均日期為第五天,筆者認為稍嫌早了點,畢竟骨盆腔感染平均是在第七天才發生。 
  • 把吻合滲漏(leakage)跟骨盆腔膿瘍(abscess)拆開來看,滲漏機率兩組並無不同,但膿瘍發生率在有放引流管的這組有下降的趨勢 (7.2% vs 11.6%, p = 0.10)。我認為引流管的作用很難完全被忽視。 


說說結論


愈來愈多的隨機分組實驗重現了類似的結論,目前主流觀點大多能接受引流管無法預防吻合滲漏的問題。但引流管非常直覺的引流以及監測功能似乎很難被取代,即使我們知道擺了它並不會預防併發症發生。

外科醫師多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根擺得好的引流管控制住局部感染,讓病患免於再次手術。此外引流管的監測功能也提供了大量的訊息:目前引流出什麼體液?腹水?膽汁?血水?量多量少等等。

透過觀察分析引流液的質與量,還可以幫助我們擬訂下一步治療計畫。沒有引流管,我們就只能像這個研究一樣依賴電腦斷層檢查,病人得額外面對輻射暴露以及顯影劑的問題。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祖師爺傳承下來的引流管還會陪伴外科醫師一段時間。


參考文獻


To Drain or Not to Drain Infraperitoneal Anastomosis After Rectal Excision for Cancer, Annals of Surgery. 2017;265(3):474-480.